思想交锋

企业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之我见

作者: 白来平     时间: 2021-06-2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超越时间空间的人类智慧,源自近代西方的现代企业文化只有和它互相融合,才能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新时代企业家精神需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滋养培植。

一、企业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重人轻物”的理念,有助于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形成融洽的劳资关系

裴行俭是唐代名臣,曾任尚书等要职。一次,他打算用犀角、麝香等名贵药材做成药丸,便派令史骑着皇帝赏赐的骏马,带上随从去买药。令史第一次骑这么名贵的马,忍不住在路上扬鞭驰骋,孰料到了药铺才发现,镶着宝石的马鞍被不小心蹭坏,顿时冷汗淋漓。损坏御赐的马鞍,这是何等的大罪?令史越想越害怕,于是,让随从去买药,自己偷偷地溜走了。随从买齐药材,在回来的路上却不留神被盗。犀角和麝香都价值昂贵,随从自知无法交差,也逃跑了。裴行俭听说此事,十分难过,责令手下务必把他们抓回来,不久,两人被抓回裴府。他们一见裴行俭,立即下跪。谁知,裴行俭亲手替他们解开绑绳,惋惜地说:你们怎么能因马鞍和药材而逃命呢?马鞍坏了可以修补,药材被偷也能再买,可你俩逃跑,我还怎么弥补?世上什么东西都可以丢,唯有人丢了再难找啊。听了这番话,两人都很感动,发誓会一辈子效忠于他。不久,两人戴罪立功,置办回来更好的药材。到了晚年,裴行俭对两人说:我用马鞍和药材,就换来你俩数十年的忠心,所以你们给我的回报远远超过我的损失啊。”令史和随从老泪纵横,不知说什么好。

《论语》第十篇第十二章:厩焚。子退朝,日:“伤人乎?”不问马。意思是:马厩失火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到人了吗?”没问马怎么样。重人轻物圣贤道,重物轻人俗人心。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折射了孔子重人轻物的仁爱精神,即儒家之“人学”。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是这样注释的,“非不爱马,然恐伤人之意多,故未暇问。盖贵人贱畜,理当如此。”刘宗周曰:圣人爱人之心胜,故于厩焚而问之,不暇问马也,正足想见其爱人迫切之情。

人和物质,孰轻孰重,关乎一个人的认知,更关乎一个人的生命哲学。

二、企业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贵义贱利”的思想,有助于在追求利润的同时注重道义对企业行为的约束,构筑健康的商业生态

在孔子的伦理道德论述中,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即行为适合于“礼”;“利”则指的是对人的衣、食、住、行有直接好处的利益。孔子首以义为价值准绳,而他本人很少谈到利的问题,从孔子的言行中可以知道,有利还是无利不是他所强调的,而合不合义则是重要的。儒家学派另一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义利观”,而且在贵义贱利的程度上着重论述孔子的义利观。儒家的道德伦理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价值标准系统的基本准则,并对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在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今天,某些企业只看到眼前利益,而将传统美德抛到九霄云外。例如“三鹿奶粉”事件,从层层剥开的事实来看,令人震惊的是一些企业职业道德的沦丧。这再次提醒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受“问题奶粉”影响,消费者对奶粉质量安全的信任度骤降,不仅奶制品企业产品销量大幅滑坡,生产经营陷入困境,广大奶农也因企业减少原奶收购面临损失。沉痛的教训告诫企业家们:在追逐利润的同时,必须坚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以牺牲道德和消费者利益换取利润,最终必然付出沉重的代价。

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倡导的义利观,对今天的启示可以看到以下两点:一是有助于文明经商,培养良好的商业道德;二是有助于人们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以及社会利益的关系。如果人人都能做到以义取利,而不是见利忘义,社会生活和经济领域中的不道德行为将大为减少。

三、企业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情怀,有助于在实现局部利益的同时致力于社会价值的创造,推动全社会的共同进步

“家国天下”出自《礼记·大学》:“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一开始的意思是:提高自身修养,理好家政,治理好所在的地区,最后使全国安宁。现在都指个人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跟抱负,胸怀天下。“家国天下”意识是中华文明长期延续的观念基础。这一思想的形成,不仅与传统的道德观念有关,也与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以及独特的生产方式有关,是历史发展的逻辑使然。

儒家文化体系中的“家国天下”意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如今制度化儒家已然解体,社会形态、家庭结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如此,汲取家国天下意识传统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家国天下”意识是现代中国伦理的重要维度,它既连接传统的修齐治平,也连接社会、民族国家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儒家教化传统中的“家国天下”意识体现了传统时期的“中国智慧”。时代已变,儒家教化论内秉的优秀文化部分也将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家国天下”意识以其温柔敦厚的底色、生生不息的活力、和合共生的包容心,不仅能为个体生命提供精神关怀,而且有助于维系各民族的和睦共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积极的精神动力。(陕北矿业定制班——白来平)

上一篇:道家文化对企业管理者的启示 下一篇:黑海战略赋予的管理创新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