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交锋

以水之“七善”润人之“七智”

作者: 牛亚楠     时间: 2021-06-22     

昔人已乘青牛去,千古智慧《道德经》。《道德经》上下八十一章,仅仅五千言,却文艺深奥、包涵广博,字字珠玉、句句箴言,深刻的阐述了宇宙之本源、万物之规律和人生之信仰。其中,有直述“水”之篇目,亦有近“水”之章节,皆与水的自然属性、实体形态、意向意境息息相关。老子缘“水”性而悟大“道”,以“水”释“道”,阐明了人应该具备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操守。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美好的品德如“水”一样,是内化于心的敦厚,孕育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为己有、不恃其能,乃为“水母万物,为善无私”者也。“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高尚的操守如“水”一样,是外化于行的平和,汇集低处、聚于洼地,却随行走势、守静达观,乃为“和温处下,谦退持身”者也。《道德经》第八章对“水”与“道”进行了绝妙的解读,以水之“七善”润人之“七智”。

居善地,择位正确。水,不逐利争高,而是居于低位,甚至处他物不愿处之地。人立身应如此,要基于“三观”,结合实际,认清角色,找准定位,“居狄夷之地而不忧狄夷,处艰难之境而不畏艰难”,既要保持奋斗者的姿态,扎根僻壤、蹲苗壮骨、开疆拓土;又要秉持谦恭自守的状态,不矜不伐、善于就低,默默奉献。

心善渊,存心平和。水,聚集之地即为“渊”,“渊兮,似万物之宗”,渊深沉而宁静,静水流深。人修心应如此,既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学会用豁达泰然、热诚纯粹,照亮前程、容纳起落,又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民胞物与”的气量,虚怀若谷、悦纳万物。

与善仁,利泽万物。水,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人立行应如此,怀仁爱宽厚之心,回馈社会、福泽他人,存“利他”精神,为他人的成才成长提供平台空间,胸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任其职、尽其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做到“功遂身退”。

言善信,言谈有信。水,无长形,或为冰,或为气,但其内理不变。人言辞应如此,可质朴无华,亦可如沐春风,但必须以“信”为本,秉持诚实、恪守承诺,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小信诚则大信立。

正善治,处事清正。水,荡涤污秽,激浊扬清。人做事应如此,要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守“公心”,要坚持原则、守正扬清,判明利害、保持定力,筑牢防线、不碰“红线”,做到清心自守、正道直行。

事善能,提高能力。“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求学应如此,做到“进学不已”。“才如箭镞,学如弓弩,识之以领,方能中壶”,要以求真务实的心态去学习知识、掌握原理,通过阅读涵养身心、积累沉淀,以先行先试的精神去探索未知、转化成果,通过孜孜求索、躬身实践提升能力、锻造本领。

动善时,顺势而为。水,性柔灵动,随行走势。人的行为应如此,要锚定方向,洞察大势,掌握规律,把握时机,找准切入点、着力点和突破点,在行事的过程中要虑而后动、进退有度,做到察势者明、趋势者智,借势而为、顺势而上。

老子以“水”喻“道”,哲意绵绵。道不远人,我们要用心感悟“水”之灵动,用脑汲取“道”之智慧,用行坚守“德”之准则,开悟圣贤道,点亮智慧灯。(思创2106届中训班——牛亚楠)

上一篇:观看神舟飞船升空有感 下一篇:浅谈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