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交锋

浅谈企业对标管理——思创学习满月有感

作者: 王建辉     时间: 2021-06-11     

时至2021年6月10日,进入思创学习已经整整一月有余。在这段时间里,有幸先后聆听到17位名师大咖的精彩授课,顿有醍醐灌顶之感,获益匪浅。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如果说对标中的标杆企业是“贤”,那么对标过程就是“思齐”。西北大学陈实教授在讲授《管理根植于文化》时强调:“用流程对标,用制度达标,用文化创标”。一个企业要想经久不衰,就不能经久不变。近些年,我们陕煤下属企业开展了多领域、多区域、多类型的对标管理,这是企业一种有效提升管理水平,实现求变出新的途径和方法。西安交通大学杨建科教授讲到“熵增定律”,指出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为了防止走向衰弱甚至衰亡,都需要“做功”以减缓熵增。对标就是在“做功”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达到“熵减”的目的,但是实际效果参差不齐。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在很大程度上说,对标的过程就是“三省吾身”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单位通过对标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管理影响,但是也不乏因借鉴不当而徒劳无功,甚至伤及本单位原有管理体系的现象。就如史立新老师所讲的:“人类所创造的财富有一半以上是被人类错误的决定所消耗掉的。”对标不当,难免削足适履,贻笑大方。以煤矿为例,煤矿的地质条件千差万别。对标中不要刻舟求剑,而要“三省吾身”,打造自己单位的核心竞争力。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对标管理固然很好,但是一定要理性和适度。

首先,在对标成果应用方面应当慎重,特别是在推广那些可能会触及本单位管理体系时,要慎之又慎。一方面要“以道莅天下”,遵循事情发展规律。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实际加以改进优化,使之“本地化”,切不可形而上学;另一方面要“其神不伤人”,不能给企业带来伤害。避免操之过急,朝令夕改,使得员工永远迷茫在尝试的道路上;甚至在执行底层还没适应所推行的管理模式或方法时,又开始尝试另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和方法。西安交通大学韩鹏杰教授讲授《道德经》时对文中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一句作了解释:就是“烹小鲜”不能随意翻动,作料要恰到好处,火候要掌握得当,要尊重烹饪的规律,否则就会烂或焦,或咸或淡。

其次,用制度来达标。对于那些好的做法,一定要趁热打铁,第一时间消化转化。让制度充分发挥作用,让转化成功的做法固化,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最后,用文化来创标。一个企业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在行业处于领先位置,就必须要有一种好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和无形抓手,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只有用好这双无形手,才能内生力量,不断创新创标,有力驱动企业步入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企业对标应该“见贤思齐”、 “三省吾身”,更应秉持“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态度,学会对标,勇于超标,敢于创标,充分运用思创灵动如水之思想,共创陕煤坚韧如山之伟业。(思创2106届中训班——王建辉)

上一篇:《道德经》对企业发展的几点启示 下一篇:从哲学的角度理解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