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交锋

邵凯: 避免陷阱 合作共赢 ——浅谈中美贸易战背后的中西方哲学与文化背景

作者: 邵凯     时间: 2019-06-12     

 避免陷阱 合作共赢

——浅谈中美贸易战背后的中西方哲学与文化背景

 

近期,思创学院就中美贸易战这一时政热点话题进行了数次讨论,美对华发起贸易战,对华为实施打压,将中国、美国和世界经济拖入“负和博弈”。贸易战将何去何从,各大新闻媒体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和详实的评述,本文以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首任院长格雷厄姆·艾利森的《注定一战:中美能否走出“修昔底德陷阱”?》为起点,浅谈中美贸易战背后的哲学思维与文化背景。

修昔底德陷阱是由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提出的,其含义为:一个新崛起的强国必然会挑战既有的守成霸权国,而守成强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挑战,这样就使得战争不可避免,其背景源于2500年前一场几近毁灭了古希腊两大城邦的战争。

该书作者格雷厄姆·艾利森谈到中国作为崛起国与守成国美国之间的关系,并就两者是否必然陷入修昔底德陷阱进行了例证。其中一个例证是1989年,当柏林墙倒塌时,德国统一的前景出现了。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法国总统密特朗曾努力阻止德国统一。法国驻德国大使说过:德国统一后将产生一个由德国主导的欧洲,是东西方阵营都不愿意看到的。但是随后,欧洲在军事上结盟成立了北约,在经济、政治合作上建立了欧盟,避开了修昔底德陷阱,找到了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道路。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读过该书后认为,中美关系不应走向战争,而是寻找哲学与文化上的共性。

从书中的观点加以延展,从哲学的维度来思考,以“轴心时期”的中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老子、孔子与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观点为例,四位对道德的推崇、对善的追求以及对人性的反思等观点上均具有相似性。

在对道德的认知上,东西方哲学都谈到了“德”,老子的《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关于道德谈到“上德若谷”。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孔子讲:“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柏拉图认为:“最有道德的人,是那些有道德却不须由外表表现出来,而仍感满足的人”。这些均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在对善的认知上,孔子讲“止于至善”,在《论语·子罕》中讲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见义不为,无勇也”。柏拉图也提倡至善,认为达到至善是一个最高的理念,并将“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归为四德,在至善的人性论述上以及人类最优秀的品德上,中西方哲学的观点也不相悖。

对人性的认知上,老子讲到:“自知者明”,苏格拉底倡导:“认识你自己”,都申述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在对人性的控制上,《道德经》谈到:“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柏拉图《理想国》里说道:“复杂的音乐产生放纵,复杂的食品产生疾病。至于朴素的音乐文艺教育则能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朴素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上述观点表明,东西方哲学均强调对人性的认知以及控制的重要性。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当奥运会已经成为风靡全球的体育圣典,美国的职业篮球比赛牵动着中美两国球迷的心,中国的影院热播着好莱坞的电影,美国的星巴克遍布中国各大城市的角落……。种种证据表明,我们应该相信中西方文化可以交流,中美两国的文化可以互通。“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中西方文化的价值观不会因为不同而不可并存。

东西方虽然有地域和历史上的差异,但是双方都有人类文明“轴心时代”的伟大先哲和他们影响深远的哲学观,这些观点在思维的深处有着相通之处,有着对道德、善良的尊重和对人性的探索,同时,双方璀璨的文化均为世人所接受。在思创的数次探讨中,不少学员对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观点颇有异议,认为作者不应把文明展现的形式不同作为大国谋求霸权主义的依据。比如陆上丝绸之路见证了两千年来的东西方贸易、文化、政治、宗教的交流,川流于古丝绸之路上的不止有商人,还有学者、僧侣、官员等,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借鉴从未停止。贸易战背后是强权政治的体现,并无绝对的哲学层面冲突,如若有不同之处,双方应当秉持“水利万物而不争”的理念,求同存异,合作共赢。浩瀚的地球完全容得下中美两国共存,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中美两国更应将目光聚焦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最终两败俱伤。

老子讲:万物并存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美之间应该摒弃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片面错误的论调,避免修昔底德陷阱,持开放包容、文明互鉴的理念,共同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实现共同发展繁荣。(陕煤思创学院1904届学员  邵凯)

上一篇:田崟墙:保持一颗平常心 下一篇:刘瑾:用心让生活变得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