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撷英

杨龙 随笔——《见证我成长的一份报纸》

作者: 杨龙     时间: 2025-03-20     

见证我成长的一份报纸


 提及我与《陕西工人报》的不解之缘,时光的指针便拨回到14年前。20108月,我踏入蒲白矿务局,开启职业生涯,从那时起,日常工作接触最多的报纸便是《蒲白矿工报》和《陕西工人报》。工作之余,我沉浸于阅读两报,细细品味上面的文章,汲取知识养分,我也尝试拿起笔,模仿着撰写新闻稿与文学稿。

初出茅庐的我,在公文、新闻与文学写作上尚显稚嫩。起初,我选择向距离较近的《蒲白矿工报》投稿,每当看到自己的文章见报,内心的激动难以言表。那时,我深知自己的写作水平与《陕西工人报》的要求存在差距,便将投稿的想法暂且搁置。但阅读报纸已然成为我生活的习惯,我始终坚持着,从未间断。报纸上那些关于一线工人的报道,字里行间都透着热气腾腾的生活气息。那些熟悉的车床轰鸣声、焊花飞溅的场景,在记者的笔下变得如此鲜活。我捧着报纸,细细品读,仿佛能从字里行间听到同事们的笑声。

 在日复一日的阅读中,我对报社记者撰写的优秀新闻稿格外留心。我将那些佳作摘抄下来,反复研读,仔细体悟其中的精华与特色,学习文章的结构框架,琢磨精妙的标题与结尾。久而久之,我逐渐有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我开始尝试写同事的酸甜苦辣,写营销一线同事的风雨兼程和风雨无阻。编辑老师总是耐心地帮我修改,让那些生涩的文字渐渐有了温度。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时,那种激动至今难忘。

真正与《陕西工人报》走近,是在 2013 年我调往西安工作之际。我有幸参加报社的通讯员培训,结识了更多编辑与记者,每日读报的习惯始终未变,写作技巧也在不断磨砺中走向成熟。

因长期撰写公文材料,我掌握了丰富详实的素材与数据,便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积极创作新闻稿。当时,《陕西工人报》与陕煤集团合办的《陕煤专刊》成为我投稿的优质平台。从最初一个季度发表一篇,到一个月一篇,甚至一个月 2-3 篇,粗略统计,在《陕煤专刊》累计发表稿件 80 余篇。即便后来专刊停办,我仍坚持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火热的劳动现场,坚持撰写优质稿件投稿。

我所在企业每年都订阅《陕西工人报》,工作之余,研读报刊成为我雷打不动的习惯。随着时代发展,数字报诞生,每天我都会早早地阅读。岁月流转,我的写作量不断增加,见报稿件也越来越多,涵盖新闻稿与文学稿,少则一年10余篇,多则近30篇。

凭借努力收获了报社颁发的优秀通讯员及优秀作品荣誉,这无疑是对我莫大的鼓励。

《陕西工人报》亦在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无论是版面设计、栏目开设,还是主题征文、专项报道等,都日益完善,从工作日周内报发展为如今的日报,与企业职工的距离愈发贴近。

这份报纸,承载着我的珍贵回忆,见证着我的成长。我始终坚守在写作一线,积极投稿,作为《陕西工人报》的忠实读者、朋友与业余长期通讯员,我笔耕不辍,踊跃投稿。我与《陕西工人报》的故事还在继续,未来也必将延续。


(运销集团 

上一篇:徐玉倩 散文——《玉兰轻舞 原野放歌》 下一篇:周嘉欣 散文——《三月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