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撷英

莫伸 随笔——《生活之树常青》

作者: 莫伸     时间: 2021-02-23     

生活之树常青

——电视连续剧本《风起毛乌素》创作后记



2020年8月,我正在北京门头沟采访,突然接到来自中视协的电话,说经过专家评审,电视连续剧本《风起毛乌素》已经入选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单位联合举办的重点现实题材电视剧本创作扶持计划,要正式签订协议,并要求年底前拿出修改完成的剧本。


我有些措手不及。


此时此刻,说其他的都没用,只能停止手头的一切,全力以赴地完成这部剧本。


要做的工作有二:


一是将此前26集的剧本增写到30集。

二是要将煤炭行业最新的发展状况增写进去。


其实,两项工作本质是一项,就是要把当前正在进行中的、最新的煤矿现状写进去。


电视剧《风起毛乌素》是根据青年作家亚东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


早在多年前,为完成这部剧本,亚东就带着我去陕北毛乌素周边的煤矿走了一圈。那一次我们采访了至少有十家煤矿。从前,煤炭行业在人们印象中除过脏乱差,再就是极端危险。就在写这篇文章的同时,我读到了一位户县作者写下的文章,是回忆上世纪60年代,他为了改变农民身份,去当了煤矿工人。谁知母亲得知消息,日夜为他担心,最终导致精神崩溃。仅此一例,就相当有力地说明了煤矿工人在民众心目中的真实地位。


后来,改革开放开始了。转型升级时期的煤矿压力重重,一度陷入到更加困难的境地,给人的感觉是煤矿工人的社会地位没有最低,只有更低。但是毕竟,改革开放给煤炭行业带来了全新的观念和全新的视野,也带来了全新的平台和全新的设备。和从前相比,煤炭行业已经完全不是站在老的平台上起步——当我于21世纪初走进毛乌素周边(也包括距离关中平原比较近的黄陵煤矿)等煤矿时,眼前的情况让我震撼。所有我去的毛乌素周边的煤矿,都已经全部实现了机械化采煤和机械化运输——那完全不是人们想象中的、用汽车运输就可以叫机械化运输,而是地下的煤炭被采煤机自动采出后,又自动地落入运输皮带,随后被自动地朝地面仓库传送,并且自动地在筛选分类的基础上自动装车……整个过程,除了事前的准备和事中的监督,不需要任何人力。认真说起来,这样一种采煤,用机械化来形容并不准确,它已经进入了自动化的范畴。


那一回,我坐在多家煤矿的现代化调度室内,通过屏幕目睹着井下采煤运煤的种种,惊诧不已,也感慨万千。


我完全没有想到,中国的煤炭行业能够进步到这样一种程度!也完全想象不出,如果煤矿行业继续进步,还能进步到哪样一种程度?


在我的感觉中,煤矿的现代化已经差不多到顶了。任何事物的发展进步都有一个过程,也都有一个高限。放在大的煤炭事业上,几年时间实在是太短了。在这样短的时间内,煤炭行业能够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如果没有大的变化,我再去采访又有什么意义呢?


也正因此,最初我设想的剧本修改,无非是让故事的逻辑更顺畅,情节更生动,人物更鲜活……而已。


要感谢亚东,当我处在犹豫状态中时,他又一次认真地向我建议:还是去一趟吧,很可能会有新的发现。他告诉我,省煤化集团宣传中心的李华说,榆北有两座新建的煤矿,在技术进步上又有了很大的突破,值得一看。


于是在他的陪伴下,我又一次走向了煤矿。

大致算来,共走进了三个区域。


第一,去了一趟王石凹煤矿。这是“一五”期间由苏联专家帮助援建,也是改革开放前陕西名气最大、业绩最突出的大型煤矿。如今它已经关闭,正在作为历史遗迹保存和开发。很可能,旧的产业方式在消失,新的经济增长点又出现了。曾经辉煌了半个世纪的王石凹煤矿,正计划打造成老工业景区。


第二,又去了黄陵煤矿。


之所以说“又”,是因为我多次去过这里。


黄陵煤矿是座理念先进、管理出色的著名煤矿。我多次走入,也很想为它写点儿什么,但最终还是没有落笔。如何把技术性很强的管理业务,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文字,这不是件容易事。一个很小的细节是:我多次去黄陵煤矿的一间管理室。那里的大屏幕上不停地显示出每一位当班矿工的状态,并且把他当时付出的劳动量、实现的劳动成果,以及耗费的材料等进行综合结算,每位员工在下班时,都可以非常直观、也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当天赚到了多少钱——我力图弄懂这套系统的运行基础、计算方式,以及这样一种统计的本质意义。所有这一切,都是实现准确书写的基础。


但是遗憾,直到这间屋子里的值班人员几乎全都认识我了,我仍然半懂不懂。


生活的复杂在于:许多事情只能腾出专门时间,集中全部精力,奋不顾身地深入并钻研下去,舍此,便很难收获结果。如果中途被干扰和拖滞,事情就会在时光的流逝中变浅变淡,最终被敷衍和忽略。


没有用文学的样式写出黄陵煤矿,这使我始终心怀愧疚。


第三,重点走进了毛乌素沙漠周边的一些煤矿。

之所以说重点,是因为毛乌素周边是煤炭资源的集中地,也是众多煤矿的集聚区。在这里,可以非常直观地感受到煤炭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这个发展和进步究竟有多大?

以王石凹煤矿为例。从1961年正式投产,到2015年完全关停,历经54年,累计生产煤炭5000多万吨。


如今呢?

以榆林小保当煤矿为例。小保当煤矿分为两个采区,即一号矿和二号矿。两矿的年产量为2800万吨。可以说,两年的采煤量就超过了王石凹54年来积累的采煤量。

王石凹煤矿高峰时,员工达到7800余人,年产煤量达到了160万吨。小保当煤矿员工近1300人。


员工减少了6倍,年产煤量却增加了17.5倍。这一减一增,极大地拉开了劳动生产率。计算下来,王石凹煤矿平均每位员工的年产煤量为205吨,小保当煤矿平均每位员工的年产煤量为21000吨。相差100倍。换句话说,从前100名工人辛辛苦苦劳动一整年的产量,如今一位工人就实现了。而且是机械化和自动化地实现,是一种远比从前轻松得多、也安全得多的实现——不仅如此,今天的煤炭是以销定产,如果需求增加,陕北几乎每一座煤矿的实际开采能力都将继续大幅度地提升。


变化不仅在量,更是在质——2020年10月我去小保当煤矿采访时,他们正与华为等一批高科技团队联手,利用5G等新技术为井下生产赋能。如今,高科技手段已经能够让生产者利用手机操控采煤。而且这操控远不限于煤矿区域,你在西安,在北京,在上海,都可以轻松地实现手机操控。问题只在于需要。


在曹家滩煤矿,当我走进员工餐厅时,发现员工们就餐已经不用交钱和刷微信,整个餐厅运用的是人脸识别技术。为了保证员工的餐饮水平和质量,煤矿的餐厅不仅硬件一流,而且从省城引进了一批一流的餐饮团队,让这些餐饮团队在自由竞争中实现全方位的为员工服务。当你坐在餐厅时,那感觉完全是置身在省城高档宾馆的餐厅里。那种温馨的环境,那种档次和规格,用耳目一新来形容,远远不够。


红柳林煤矿是座年产千万吨的大矿。他们一边在地下有序地采煤,一边在地上有序地恢复生态,眼下他们正着手的一项工作,是建造万亩生态林。


在张家峁煤矿,我看见一节节火车皮被自动装满煤以后,自动喷头又迅速地为装载好的煤喷洒一层凝固剂,以保证无论火车以多快的速度运行,都不撒灰扬尘。我注意到,由于员工的私家车太多,这里的停车场不够用,正在建设立体多层的、楼房式停车场。


在柠条塔矿,当我走进青年大学生们的研发楼时,机器人会根据你的咨询,自动为你引路,而更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年轻一代员工的思维——在巨大的墙壁上,他们为自己勾画着一个个未来煤矿的蓝图:


——我希望柠司(指柠条塔煤矿公司)建造地面雾化自动喷洒清洁系统。

——我希望新技术使每一个即将开采的煤区地质在我们面前都是透明的。

——我希望在地下采煤的同时,在地面建设光伏发电。让地下地上同时发光。

——我希望柠司能够建成高标准的、一体化的综合城市社区。

——我希望自动机器人技术在井下井上同步实现。

——我希望柠司到西安之间开通高铁。

——我希望太阳能、风能设备能够替代煤炭能源,让柠司实现零排放。

——我希望在矿区可以自由乘坐上无人驾驶的公交电车。

……


放在从前,人们会以不屑的神态对待这些“希望”,会认为这是好高骛远和不切实际。因为员工心目中未来的煤矿,已经远远超出了许多人对煤矿的期待和想象。但令人惊奇恰恰在于:就在我去采访的同时,其中一些“希望”已经成为了活生生的现实。


那些天,我一边采访,一边参观,一边内心激荡。

该用什么样的字眼来形容煤炭行业的进步?

突飞猛进,一日千里,日新月异,翻天覆地……

想来想去,还是用“不可思议”这四个字。

确实不可思议。


几年前,我在《我为什么要写“风起毛乌素”》时,曾经写下一段话:


我绝对相信,生活中没有十全十美。煤炭行业和其他许许多多的行业一样,尽管进步巨大到不可思议,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有技术上的、业务上的,也有生活和事业上的,甚至有人事和社会上的;但是我也同样相信,今天有许多人——这包括作家,媒体,包括我们许许多多的平头百姓甚至许许多多的领导干部们,其实已经不了解煤炭行业,不了解煤矿工人,不了解这几十年中煤炭行业所发生的、完全可称之为史无前例的巨大变化!


所有这一切变化,是怎么取得的?它成功的经验在哪里?应当汲取的教训又在哪里?


我想:和世上万事万物一样,能源事业也永远处在动态的变化中。

或许,用不了多长时间,煤炭的采掘方式会再一次发生超出我们想象的变化。

或许,用不了多长时间,煤炭连同石油的能源方式会出现一次颠覆性的改变。新出现的能源方式不仅是清洁的、无污染的,而且是用之不尽和取之不竭的……


当你跳出固化的思维和固有的眼界时,你会发现: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在宇宙永无休止的发展中,人类常常是那样渺小,那样无知。你也才会深切地意识到,人类是需要谦卑,需要敬畏,需要在不断攀登的同时,也不断地向四周鞠躬的。


感谢生活,它用不可抗拒的威力和魅力,催人清醒,促我自觉。


2021年2月22日星期一


上一篇:李永刚 诗歌——《最幸福的事情》 下一篇:张光荣 散文——《春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