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交锋

白杨:创新并不高冷

作者: 白杨     时间: 2019-12-03     

创新并不高冷

 

2019年,创新这个词成为了一个高频词汇,但实际提到创新时,我们却又有着深深的距离感。因为创新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总是披着神秘的面纱,它就像是九天之瑶池、蓬莱之仙境,总是遥不可及。在思创的课堂上,我们学习科技创新的演进、通读了稻盛和夫的求新求变之路,这些都让我们一层层揭去了创新神秘的面纱,看清了更为客观、朴素的创新。

创新并非天才的专属

曾经,创新一直是天才和聪明者的专属品和独有注脚,我们普罗大众似乎从来都与创新存在着距离感,内心似乎也默认那是一种命数。但是,当我们一个个去剖析那些创新时,你会发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创新的主角,即便你并不是天才,甚至不是一个聪明者。稻盛和夫的创新经历足以说明创新并非天才的专属,他多次考试不中,毕业后又进入一个面临倒闭的破落公司,此刻的他看上去绝对不会被贴上天才或者聪明者的标签。但是,他研发了镁橄榄石陶瓷的U型管,这种创新在当时的日本尚数首次,也正是这次创新拯救了稻盛和夫的职业生涯。所以,我们应该客观的来看待创新,它不应该是谁的专属,它是可被我们任何人创造的。

创新不是灵光乍现

曾经,想到创新我们会想到什么?灵光一现。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是这样的感受,因为有太多的苹果砸牛顿生出万有引力的故事了,似乎创新总是伴随着近乎神迹的灵光乍现。如阿基米德泡了个澡,灵感大发进而发现了浮力的奥秘并借此帮助皇帝验证了假皇冠,这件事在坊间流传甚广,传的神乎其神。其实经过后人考证,黄金和白银的密度不同导致浮力引起的排水量的差异太微小,当时根本没有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区别。由此可见,普罗大众对于创新的理解,似乎就是大脑的突然飞跃,这本身就是对创新的神化。其实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有被包装过的灵光乍现都源自对工作的每日观察、评价、重复,一步一步的推动,它与灵感并无直接的关系,更不应该被神化。这种神化只会让我们自身画地为牢,永远被屏蔽在创新的大门外。

创新是“熬”出来的

屠呦呦耗尽毕生精力才研究清楚青蒿素。袁隆平躬身稻田几十载才选育出超级水稻。稻盛和夫数载研究发明镁橄榄石陶瓷的U型管。这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告诉我们,创新是需要经历多种挫折的磨练的,这个过程是近乎一种“苦熬”的修行。大家总是认为创新就是要有一个绝妙的想法,然后在试验室中花几天时间进行小小地修改,最终的成果就能出现。而实际上它通常是一个更为长久且不断重复的过程。一遍又一遍的去尝试,每一次都只改变一个小小的变量,反复试验,从失败中找到解决办法。这个曲折试验的过程必定伴随着对我们身体、精神的考验,只有能熬出来,创新最后的曙光才会到来。

创新从来都不高冷,它其实就是一系列循环往复的工作,只要坚持执着的信念和实实在在的行动就一定可以帮我们搭建通往创新的路径。(思创1905届学员 白杨)

上一篇:李世乾:从天之道,圣人之道,悟商道 下一篇:思创1905届第八组:在心里埋下一颗种子